做休閑農業基本只為國人服務,也主要是為周邊城鎮居民服務。
為什么說到休閑農業一些搞農業專業的人不愿意談。反而是近年來不少夸界的人士進入農業領域搞的風生水起,有藝術家、有從事新聞媒體的記者、有從公職部門辭職的人員、有博士(后)、有教授、有企業家、有大財團,有有情懷的民間鄉賢,也有專門從事農業技術的人員等各色人物進入新的休閑農業領域,原來一些搞農業似乎少有進入這個領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方面可能是思維沒跟上,沒有認識到休閑農業的巨大社會功能作用,當然,他們都有自己成熟的從事領域,這也是一重要原因。
從成都五朵金花到近年來全國火爆的鄉村休閑旅游,到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近期鄉村振興及近期教育部(《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發文要求相關高校建設休閑農業學科,都沒有離開過休閑農業,日本、臺灣農業發達,其中休閑農業做的相當好。
近幾年各地非常紅火的鄉村休閑旅游其實大部分項目都脫離不了休閑農業的內容。如葡萄莊園、各種花海、禪茶小鎮、漁村、生態農園、田園綜合體、多彩稻香園、萬畝荷塘、千(萬)畝稻香園、有機養殖園、蔬菜觀光園、各咱花果采摘園、高科技種植園、各種農耕體驗園(區)等,應有盡有,沒有休閑農業項目,鄉村休閑旅游就很難搞,也沒有多大吸引力。總體來說,其經濟效應比普通種植農業效益要高。
但并不是說所有的地方都適合搞休閑農業,只有區位條件相當好的且系非重要的主糧生產區可以發展休閑農業。休閑農業與普通種植業同樣都屬于農業領域的事,需要與時俱進的看待,為廣大城鎮居民提供鄉村休閑旅游的好去處,同時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為新形勢下的鄉村振興服務。
中國臺灣地區農業發展至今有幾十年歷史了,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起源,發展至今約有1100家左右的休閑農場,其中53%在近5年成立,呈現一片繁榮景象。
臺灣地區第一家農業觀光園成立于1954年,屬于農民自發組織,當時的農業觀光主要以節省采摘勞動力、吸引游客興趣為主,初步興起結合自然環境與社會旅游的模式。
1969年到1978年,可謂是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的成長探索期,是對休閑農業的定位和走向進行探索、磨合、適應的階段,這段時間臺灣地區休閑農場的數量增加到141家。
1978-1989年,可視為其成長倡導期。1978年,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系受“農委會”委托,舉辦了“發展休閑農業研討會”。“農委會”發布實施相關法律條規,例如《森林游樂區設置管理辦法》,發展森林旅游,并且制定了相關的管理條約。一系列管理條例的頒布,規范了休閑農業的經營管理和方向。這段時間臺灣的休閑農場增加到610家。
1989-1992年,是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的茁壯成長期。1989年,《休閑農業輔導辦法》修訂為《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休閑農業法規被重訂,從政策層面提升到法律層面。這段時間,休閑農場的數量在3年間增加了411家。
從1993年起,臺灣休閑農場發展到1000家的規模,發展重心不再是追求量的增加,而是追求質的提升,主要提升“服務”品質,促進穩定發展。
回顧臺灣地區休閑農業的發展歷程,展望其未來發展,可遵循12大策略。
1、特色化
即善用資源,結合農村文化,塑造農場特色。這是休閑農場在起跑線領先的關鍵。特別是農村文化資源的結合發揮,可以塑造休閑農場獨一無二的特色。
2、體驗化
臺灣體驗經濟已經起跑了,休閑農業是體驗經濟在農業的實踐。如何將優勢資源設計成知識性、趣味性、人性化的體驗活動,將游客融入情境,感動其視、聽、嗅、味、觸覺的5種感官,使其產生美好的感覺,難忘的回憶,將是未來休閑農場制勝的關鍵。
3、知識化
對自然生物界知性的探索,是任何群體游客的主要興趣。因應自然教育的需求,休閑農業的教育農園型態是未來值得發展的方向。
4、生態化
自然生態資源是休閑農業的寶貝,生態旅游是休閑農業的獨門絕活,是一般觀光產業最羨盼的領域。休閑農場應珍惜“自然資本”,在休閑旅游與生態保育之間取得平衡,以奠定永續發展的根本。
5、健康化
休閑農業的基本功能,就是提供一個減壓解勞,養生保健的場地。未來休閑農場經營者應致力于維護環境,提供新鮮空氣、潔凈水、無毒蔬果,設計養生餐飲及健身運動,并營造和善而富有人情味的社會情感,以利游客維護身心健康。
6、合法化
臺灣地區設置休閑農場須經許可登記,故休閑農場辦理登記后,方為合法化經營。休閑農場是否合法登記,常是游客考慮選擇的重要條件,合法登記的休閑農場因此更具有營銷的優勢。數據顯示,目前臺灣休閑農場通過籌設者285場,登記者75場,比例尚低,所以未來合法化是休閑農場經營必走的路。
7、區域化
即以地區為范圍,發揮集聚經濟的優勢。個別休閑農場通常資源有限,無法滿足游客所有的游憩需求,吸引力度不會很高。因此地區性或小區型的休閑農業發展型態實屬必要。在劃定的區域內,整體規劃,資源互補,體驗特色互異,營運互相支持,共同營銷,合力規劃游程,而能提供游客全套的服務,增加滿意度。
8、精致化
隨著游客對旅游質量的重視,休閑農場的服務質量益趨重要。臺灣“農委會”近兩年委托臺灣休閑農業學會評鑒休閑農場的服務質量,給予評等并編印營銷手冊,以引起業者對改善服務質量的重視。
9、效率化
休閑農業是新興的農企業型態。由于休閑農業講求投資報酬,市場反應靈敏,應用商業技能多,所以不論其經營主體是家庭或公司企業,都要運用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方法。
10、度假化
鑒于歐洲度假農場已成為旅游產業的特色商品,因此臺灣地區休閑農業開發長宿休閑(long stay)市場有其可行性。面對“有錢有閑”的退休族,希望暫時離家在國內或國外找一個寧靜安適,又具有人情味的地方度假,以體驗當地的自然及風土人文,臺灣都具有發展度假農場的優勢條件。這會是臺灣休閑農業未來的一種新型態。
11、注重融合化
目前臺灣地區休閑農業很多處于以提供采果、垂釣、餐飲、住宿等游憩活動為主的經營方式,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標。但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臺灣地區應要重新建構新的價值觀,重新檢討農業的角色與功能。應強調農家與都市居民相互扶持,進行持續性的城鄉交流。城鄉居民共同尋找真正的富裕,共同擁有豐富的農村環境,并具有永續發展的價值,這將是未來農業體驗的目的。
12、注重國際化
根據臺灣地區休閑農業全面性調查的結果,全年游客人數為4913萬人次。以臺灣地區2300萬的總人口數而言,要繼續增加旅游人數,勢必要吸收國際觀光客。未來休閑農場經營者應配合觀光客倍增計劃,并積極參加國際旅展,以向全世界營銷臺灣休閑農業之美,以更廣的視野,設計農村及農業體驗,提高服務質量,而吸引國際觀光客。
(轉發文章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管敏,感謝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