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意義上,冬季寒冷不便出行,按常規屬于旅游淡季。但其鮮明的季節特色催生出許多獨特的景致與游憩方式,如果好好打造,可形成景區的引爆點。據調查我國冬季出游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冰雪旅游、溫泉旅游、避寒度假旅游、民俗節慶旅游等持續升溫,尤其是元旦、春節、元宵等中國傳統節日,與大中小學的寒假假期疊加,致使冬季旅游供給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日漸突出。要發展冬季旅游,自然少不了旅游產品的開發,我們來看看冬季旅游有哪些產品可開發。
◆◆冰雪旅游◆◆
2015年,中國申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成功,并提出了讓“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借此契機,競技運動、全民健身、冰雪產業三個層面一起發力,中國冰雪旅游發展迎來了黃金發展機遇。冰雪運動、冰雪游樂將成為冰雪主題旅游的主要呈現載體,未來5-7年都是冰雪旅游發展的黃金時代,隨著經濟增長,具有趣味性、娛樂性、體驗性、互動性的冰雪項目成為了人們消費體驗的重要選擇。
◆◆溫泉旅游◆◆
早期的溫泉項目是單一體,溫泉+酒店+餐飲是標配,隨著市場的發展、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是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避免同質化,很多溫泉度假村紛紛加大配套項目的建設,把娛樂、生態農業、度假、健康、體育等相關產業融合進去,隨著配套的項目越來越多,溫泉漸漸往大而全的綜合型模式發展,出現了動輒幾十億巨額投資的溫泉度假區、溫泉主題公園、溫泉城等。在國家加快發展1000個特色小鎮的政策指導下,溫泉小鎮成為了溫泉旅游產業開發的新概念和新模式。
◆◆紅色旅游◆◆
紅色旅游的發展不受季節的限制,據調查,參加紅色旅游的游客幾乎涵蓋了全社會各個年齡層和職業群體,青少年學生占三成以上。入境游客參加紅色旅游人數不斷增多。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了井岡山、長征、延安和西柏坡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創業時期,形成了雷鋒精神、鐵人精神和焦裕祿精神,在改革開放時期,形成了九八抗洪、抗擊非典和抗震救災精神等,這些都已成為紅色旅游的重要內容。
◆◆鄉村旅游◆◆
冬季的鄉村旅游也有很多的借鑒模式。比如查干湖冬捕。這種人工鑿冰、布網、馬拉絞盤的傳統捕魚方式,給游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現在,“冬捕經濟”已經初具規模,帶來的旅游綜合收入每年可以突破10億元。當然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河,并不是所有河里都能冬捕,但是冬天帶來的魅力是多種多樣的。
◆◆體育旅游◆◆
對中國來說,由于冬季體育與旅游的結合度還很低,但冬季卻是發展體育旅游的黃金時期。冬季體育旅游包括全民健身、戶外拓展訓練、冰雪龍舟競渡、冬泳等健身、休閑類冰雪運動。同時還可開展傳統民族冬季體育旅游活動,開創具有地方特色的冬季體育運動旅游新品牌。
◆◆康養旅游◆◆
康養產業,作為21世紀的新興產業,源于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和人們對健康生活的強烈愿望,目前中國的康養產業仍處于發展階段,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求新求變。受國家頂層設計的推動、消費市場的刺激,全國各地都在積極發展健康旅游產業,如貴州、四川、海南、攀枝花、武夷山等。康養旅游已經成為我國從省到市到縣再到風景區等各級政府及管理部門的重要布局方向。而冬季正是發展康養旅游的好時節。
◆◆民俗旅游◆◆
冬季雖然寒冷多雨雪冰凍天氣,但在我國卻也是民俗活動聚集的時間。通過民俗活動來帶旺當地的人氣,用多姿多彩的不同民族生產、生活、服飾、娛樂等要素的展示體現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冬季的民俗旅游可以增強游客互動性,通過活動帶動當地人氣,引導游客度假消費,增加旅游收入。
◆◆避寒旅游◆◆
在我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冬季避寒旅游逐漸流行起來。據研究,1月平均氣溫一般在10℃到22℃之間的地區,適合于作冬季避寒旅游的目的地。由于南方城市有新鮮的空氣、充足的陽光、溫暖的氣候,良好的水質,又有山有海,因此最受北方人的歡迎,每到冬季有大量“候鳥”一族從冰天雪地的北方引向溫暖的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