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賽馬開跑,馬彩開閘”的消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紛擾交雜,吊足各方胃口。但“靴子”落地的聲音,久久沒有傳來。
海南省政府直屬國有獨資企業海墾控股集團、海南圣華旅游產業有限公司、深圳市躍華馬術文化產業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簽約,合資成立三亞南田馬術文化小鎮開發有限公司實施和運營項目,突破海南賽馬尷尬局面。
項目總用地面積2000畝,總投資100多億元。項目一期建設面積500畝,投資為30億元。項目主要包含綜合服務及度假區和馬文化主題公園兩大區域。綜合服務及度假區以馬文化為核心,集中為游客打造集景區服務、度假住宿、觀光旅游、餐飲服務、會議宴會、文創產品售賣等功能集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區域。馬文化主題公園將建設馬文化主題樂園及打造馬文化康養度假產品,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賽馬場地及附屬配套,以賽馬為核心,結合舉辦各種節慶活動豐富經營內涵。
而在去年12月,羅牛山發布公告稱,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下發的《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深化落實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相關要求,將原斥資287億元的“海南國際賽馬娛樂文化小鎮”項目更名為“海南國際競技體育娛樂文化項目”,并于2018年12月18日獲得《海南省企業投資項目備案證明》,除項目名稱外原備案證明中其他內容未發生變化。
羅牛山將之前萬眾期待的“海南賽馬小鎮”換成了“海南競技體育項目”,這是否預示著這家在去年依靠海南賽馬這個“噱頭”,受到極大關注的海南畜牧業龍頭公司準備在海南賽馬業這個陣地上“撤退”了呢?
盡管在5月初,海南工商局就已經宣布暫不受理市場主體名稱和經營范圍中含“賽馬”、“跑馬場”、“馬會”等字樣的設立登記和申請,目的是不希望一哄而上的意識對產業的規劃帶來負面影響。但截至到目前,在海南以“賽馬”“馬術”“馬文化”等關鍵詞命名或以此作為經營范圍的企業超過30家,而涉及賽馬小鎮、馬文化園項目至少20個。
馬產業在我國的發展顯現出方興未艾之勢,其中最受關注的仍然是海南賽馬的發展規劃。國務院在《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中提到:“鼓勵發展沙灘運動、水上運動、賽馬運動等項目,支持打造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探索發展競猜型體育彩票和大型國際賽事即開彩票。”
在《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46號文件中也提到,要普及馬術在中國的發展。馬產業在政策驅動的基礎上重建與鞏固,海南賽馬無疑為中國馬業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將形成具備“中國符號”的馬產業經濟圈層。在國外,從馬匹的繁育、訓練、飼養、醫療、周邊到比賽,被涵蓋在一套成熟的產業化運作系統中。美、澳等國的馬產業已經成為程度較高的商業化體育競技項目。而我國,馬術運動與產業的發展潛力,看似釋放出強大的號召力,實則徘徊于國際商業模式的大門外。
一是“借馬圈地”,難解眾口。《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要實現建設用地總量有效控制、征地制度不斷完善以及用地法規體系更加完備的三重控制措施。借海南自貿區、自貿港為契機發展海南賽馬,需要征用比賽場地、展覽場地、文化產業園區等大量土地。政策逐漸明朗的結果就是企業與資本的相對集中,主要表現就是相關企業“借馬圈地”。能夠預見,未來海南的土地規劃會有相當一部分用于馬術運動的競技與推廣。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發展海南賽馬就能對現有資源進行有效的分配。有太多企業和商家盯著這塊“大蛋糕”,看似圈地就能趕上這班“熱門車”,但若參與關系調節不當,眾口難調的問題依舊難解決。對于寸土寸金的海南來說,關鍵在于土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實現海南賽馬與馬產業鏈條的常態發展。
二是馬彩背后的商業選擇。從我國的立法角度看,從支持海南賽馬競技開始,國家對馬彩的發行就持極為謹慎的態度。我國《彩票管理條例》認為除國務院授權發行的福利彩票與體育彩票外,其他彩票均不合法。改革須在法治化道路上進行,但并不意味著與賽馬利益分配息息相關的馬彩就此止步。
憑借對即開型、競猜型體育彩票的多年探索與實踐,我國在該類彩票的發行、獎金分配等方面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框架。雖然發行馬彩有益于籌措社會資金、增加稅收,但以國內現有的競技賽道、規則、馬匹進出口檢驗、繁育與訓練條件來看,馬彩的發行仍需沉淀與時機。
三是企業資本分配的風險轉嫁。國家政策導向的變動,成為企業布好一盤棋局的關鍵。無論是聞風而動,還是在市場經濟規律下摸著石頭過河,政策的傾斜與紅利自然成為企業視線轉移的焦點。面對海南新一輪的賽馬改革熱潮,眾多企業蜂擁而至,攀上賽馬熱的班車。但過熱的“建企業、圈馬場、賽文化”致使企業的資本要素無法均勻分配在馬產業鏈條的其他環節。地方賽馬產業布局喧賓奪主,一定程度沖擊了海南原有的經濟系統,附著于賽馬行業上的投機心態,不利于海南全面改革的推進。
海南賽馬的新戰略,充分表現出全馬行業在我國形成規范產業鏈條前的展望與困境。輿論的關注顯現出海南賽馬發展的熱度,但是,如何在國家立法層面內將與賽馬業配套的馬彩落地、如何在講好“中國馬業故事”的前提下優化馬產業資源分配,值得深思。欲壑難平的輿論施壓與激進主義不是解決問題之道,拉近“中國馬業符號”與國際馬產業的距離才具備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