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鄉村文創是鄉村振興重要環節之一,我國的鄉建團隊也開展的如火如荼,例如朋友圈多見的主題涂鴉村、鄉村圖書館、鄉村美術館等,今天我們平臺為大家帶來的是三個臺灣社區營造的案例。和鄉村圖書館、鄉村博物館以單體為切入點不同的是,這幾個案例都是一個村落或者社區的全民運動和整體打造。讓社區居民產生人與土地的連接關系,留住年輕人,使社區成為居民與土地感情連接的共同體——“樹木銀行”是社區林業的創新轉型,除了承擔樹苗培育生產功能,為社區居民提供成長學習游憩的場所,留給下一代生態循環的森林型社區;土溝村一連串的社區藝術改造,一個偏遠小村有了觀光的內涵,成為了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年輕人回鄉創業;白石湖社區的社區營造以草莓產業為核心打造一個觀光導向的產業型社區。
“樹木銀行”
▲▲▲
走進臺南的金華社區,人們會被這里生機盎然的植物所吸引,橡皮樹、火焰木交相輝映,茶花、玉蘭花爭相吐芳。
“我們小區不僅樹多、花多,補植起來也方便,誰家的樹枯了、花謝了,想要補植,隨時可以找里長申領。”居民曾昭燕說。
2002年,金華社區為了增加綠地面積,改善居住環境,自籌經費177萬元新臺幣,將一處空地開辟為“樹木銀行”,由小區居民從各地搜集各種各樣的花花草草,集中在“銀行”里種植、照護。
等這些花草樹木長成氣候,一部分留下來供社區公園美化,一部分裝扮社區各角落,剩下的賣給其他社區,回籠的資金則用于購置新苗。
臺灣廣田“樹木銀行”救下被臺風拔起的老榕樹。
經過14年培育,“樹木銀行”里花卉苗木已多達上百種、十余萬株,除了承擔樹苗培育場的功能,這里還是一處上好的天然氧吧和休閑場所。金華社區還有一條遠近聞名的“金華·春天——漫舞花弄巷”,這條原本破敗的小巷,結合居民的藝術創作和“樹木銀行”的苗木支持,被打造成了生態藝術廊道,成為觀光景點。
“樹木銀行”分為育種區、喬木區、花草區,不僅供民眾休憩,還是中小學生們的環保科普教育基地。為了避免花木遭破壞,里民還建立了認養制度,民眾還自發組成環保志工隊,負責巡視和保護。
“儲植小樹苗,就像在銀行存錢一樣,栽種時小,移植時大,碰到綠美化工程需要,還可以免費移植,就好像生了利息一樣,實現了增值。”金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周宏儒說。
“樹木銀行”通過“資源轉換再生”,不僅可以達到儲“植”減碳、綠色循環的目標,也減少了新建景觀的成本。
土溝村是美術館
▲▲▲
能想象鄉村成為美術館是什么樣子嗎?位于臺南后壁區的土溝村是臺灣第一座農村美術館,行走在村落間,處處是驚喜。
從豬圈蛻變成的文化學堂開始,到墻上的繪圖、馬賽克磚拼貼的座椅,一連串的社區藝術改造,讓土溝村充滿了詩情畫意。
土溝村的蝶變和一群來農村圓夢的大學生密不可分。
2003年,一次機緣巧合,臺南藝術大學建筑藝術所研究生呂耀中進駐土溝村,決心用專業所長改造這里。后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進土溝創作,成為呂耀中的親密伙伴。
“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呂耀中道出土溝村社區營造的核心。
在他眼中,土溝村是個富有文化底蘊和鄉土魅力的村落,村里的老人有經年累月的生活智慧,而自己具備專業的視野和設計理念。雙方在一次次腦力擊蕩中融合,確定了農村美術館的社區營造方向。就這樣,土溝成為呂耀中等人用藝術改變農村環境、關懷鄉村生活的試驗場。
經過幾年的改造,土溝慢慢變了模樣。舊豬舍被修葺一新,成了村民學習、活動的場所;80歲的老奶奶拿起畫筆,成了村里的畫家,還辦起了畫展;小朋友們用舊衣服扎起稻草人,點綴著美麗的田野;彩雕座椅被安放在田間地頭,供人們小憩;廢棄的木料成了木雕作品……
如今,藝術讓土溝村開始發光,一個偏遠小村有了觀光的內涵,越來越多的游客把這里作為旅游目的地。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也進駐這里,他們有的來做社區營造,有的來做志工,還有的留下來開設公司,做文創、音樂等。
此外,從前到大都市打工的村里的年輕人也回到家鄉,開起了木匠工作室,或在社區任職。
小草莓,大產業
▲▲▲
許多去臺灣旅游的朋友都知道苗栗大湖有臺灣“草莓之鄉”的美名,酸酸甜甜的草莓為大湖鄉打出了名氣,也帶來了財源滾滾。其實在臺灣,靠草莓經濟發展起來的遠不止大湖鄉,位于臺北市的白石湖社區,素來也有“草莓王國”的頭銜。
位于城鄉接合部的白石湖原本是一個貧困落后的郊區鄉村。后來,村民們引進草莓新品種,通過溫室大棚種植,提供游客觀光采果、農事體驗、親子互動等服務,并每年舉辦內湖草莓季,通過產業活化帶動了農村再造。
“打草莓牌,食草莓利。”白石湖人從草莓種植發展到了觀光果園,從休閑采摘發展到了生態旅游。
“一顆草莓,掛在枝頭可以提供觀光采摘,顧客摘了沒有買回去的可以制成罐頭、入菜、做成果醬或者糕點,而一瓶草莓酒可以賣到300元甚至上千元。”
目前,白石湖草莓村從事草莓觀光采摘的農場多達20余家,每年能給社區帶來數千萬元的收入;以草莓為主題的餐廳、甜品店和文創商店有50多家,如莓圃庭園咖啡的草莓薄餅、白石森活餐廳的草莓養生餐等。
喚醒人與土地的感情連接
▲▲▲
“社區營造,可以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思考我們要留給下一代一個什么樣的環境,并為之付諸行動’。”國際著名城市規劃專家西村幸夫有過這樣的論述,而這句話恰恰也是臺灣20多年來堅持社區營造的最好注解。
臺南的土溝社區是個經典例子。和許多鄉村相似,土溝品嘗過“空心化”的苦痛。年輕人寧愿在大城市艱難打拼,也不愿回到故土,村中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兒童。失去了年輕和活力的土溝村一度成了臟亂差的代名詞,留給下一代的也是日漸破落的環境。
通過社區營造,藝術和創意喚醒了這個鄉村,生態環境好了,藝術和旅游讓當地經濟有了后勁,年輕人也陸續返鄉。
毫無疑問,留給下一代一片有生機和希望的土地,并幫助他們建立人與土地的感情連接,正是臺灣社區營造的主要成果之一。
金華社區通過培育“樹木銀行”,留給下一代的是生態循環的森林型社區;白石湖社區通過打造“草莓王國”,留給子孫的是一個觀光導向的產業型社區。
二者的相似之處在于幫助居民找回了“人與土地”的情感連接,讓年輕人對土地有了感情和負責任的態度,成為回鄉創業的主力。
來自臺灣的社區營造實踐和經驗,可以給我們社區營造一些有益的借鑒。一是社區營造要以培養主人翁意識為主體,臺灣將社區營造視為“社區造人運動”,重視社區居民的成長與學習,調動民眾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二是喚醒人與土地的感情連接,臺灣社區營造方興未艾,產生的效益有產業的、有文化的、有生態的,但最有意義的是讓居民產生了人與土地的連接關系,留住了年輕人,使社區成為居民與土地感情連接的共同體。